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党建先锋

9游会体育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十一五”及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4-01-05 22:36:33  浏览:

  9游会体育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

  现将《赣州市“十一五”及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十一五”期间是赣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赣州要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初步确立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必须对赣州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同时,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对赣州市的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进行宏观的、纲要性的规划。

  “十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全市科技机构主要分布在省市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全市现有国家级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民营科技园1个,省级高新园区1个。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大。到“十五”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其中科技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41%,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8%。

  -——科技创新和科技基础建设步伐加快。由市科技局立项,基于“3S”技术的“数字赣州”系统初期工程已经完成验收,为下一步“数字赣州”信息工程的推进及该项目的二次开发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江西理工大学等单位完成并获得2006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球形、单晶、超细APT粉体的制取技术》项目,为我市钨产业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它一系列获奖项目也为我市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十五”期间,全市共安排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64项,安排科技三项费2607万元。其中工业类科技计划项目259项,安排科技三项费1636万元,计划项目总投入8.5亿元,农业和社会发展类科技计划项目305项,安排科技三项费971万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十五”期间,赣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1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销售额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2.4%。

  ——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增长。截止到2005年12月,认定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1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4.5亿元。

  ——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成效显著。2001年以来,我市共实施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5项,共投入项目经费9260万元,基金项目承担企业累计实现总收入15亿元。

  -——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十五”期间,全市共申请专利697项,评出科技进步奖130项,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207项,其中通过省科技厅鉴定及其委托鉴定的33项,有1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我市的科技成果又取得大面积获奖,获省级科技奖励项目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居全省各设区市前列。

  -——技术贸易规模明显增大。“十五”期间,全市登记的技术合同720项,合同成交额3.3亿元,技术交易额2.5亿元,截止到2005年12月,享受技术合同收入免征所得税资格单位13家。

  ——科技事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随着“十大体系”建设的深入,我市制订了一系列科技发展政策,加大了科技体制和科研机构改革力度,采取了组建赣南科学院等举措,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十五”期间我市已经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为“十一五”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已全面转向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江西的目标,未来五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对接长珠闽”的深入,必将为我市科技进步带来更多的机会;我市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同时,将可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这为加快科技振兴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就整体而言,我市科技发展仍有不少制约因素: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科技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投入总量太小;可持续发展压力大等,这些必须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立足市情,着眼长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遵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加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推广、创新力度,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

  1、突出重点、有限目标原则。围绕赣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个中心,选择有限目标,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重点解决制约赣州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挥特色,立足赣州的资源优势,整合有限的科技资源,以形成若干新兴支柱产业为目标,集中力量选择我市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重大项目,实施重点突破,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企业群,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科技、经济的协调发展。

  2、政府规划、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宏观规划。在科技规划的实施中,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作用相结合,通过政策导向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效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产业化进程。

  3、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原则。强调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把引进和利用国外、省外、市外技术、资本、人才作为加速赣州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消化引进技术的二次集成创新上下功夫。增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产品。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界限,合理配置政府科技资源,并有效引导和组织全市社会科技资源,形成内外开放合作推进技术创新的新局面。

  4、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原则。既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超常规发展的思想,又要坚持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选择若干具有自身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重要技术领域,赶超先进水平,以技术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及率先在全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针对我市科技、经济发展现状,实现到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主要方面和科技综合实力在全省排位前移,力争前列的总目标。

  ——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区域自主科技创新体系。到2010年,形成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4-5个省级民营科技园、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格局;在所有的高新技术企业、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5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中建立内部技术开发机构;采用与科研院所共建方式,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经认定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190 家,建成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20 家,在稀土、钨、氟盐化工、脐橙四大优势产业集群中分别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或博士后工作站。初步建成一批公共科技基础平台和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初步建立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科技信息中心、专利服务咨询机构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成赣州市科技创业中心并投入使用。

  ——增大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到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 50% ,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4% ,工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提高到47%。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到“十一五”期末,全社会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2%,市级科技三项经费占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 1.8%,各县(市、区)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3%,并依法逐年递增。

  ——迅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率先发展新材料产业,为稀土、钨、氟盐化工成为年均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三大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20%。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位居全省前列。到2010年,全市每个支柱产业领域培育3-5家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创新机构为支撑,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成为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支柱产业的生力军。

  ——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到2010年,初步建成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市建立2-3个在全省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果业、商品蔬菜、养殖、花卉苗木、烟叶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领域,每个行业建立3-5个中等规模以上的科技示范基地,良种、良法推广率达到98%以上;单位面积的产出逐年递增,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10%;扶持10家大型农产品加工科技示范龙头企业。

  ——显著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增长平均达到15%,全市专利授权量年增长10%。争取5家以上企业列为全省专利工作示范企业;新技术领域的重大专利技术60%以上得到实施,30%以上形成产业。

  ——初步建立一支适应区域自主创新的科技队伍。全市专业科技人员的比例和结构趋于合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重提高到15%,显著增强其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比例。

  ——加快信息化进程度步伐。到2010年,全市城镇区域信息化水平达到全省中等以上程度,其中科技系统达到全省先进水平。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到2010年,全市60%以上大中型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

  ——进一步改善科技事业发展环境。初步形成区域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项目组织、成果转化等新机制;制定和完善进一步加强科技领导、促进科技体制改革、鼓励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建设创新型赣州奠定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赣州市要紧紧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推动技术进步,同时加大社会公益事业科技进步的力度。重点促进下列10 个重点领域中的 42个关键技术群的引进、消化、推广、创新。

  1、稀土及稀土材料关键技术:稀土矿漫出新技术、稀土分离新技术、稀土金属及合金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气敏材料、稀土环保材料等相关技术;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新型电池应用材料、稀土陶瓷功能材料、三基色荧光粉、白光LED荧光粉、磁致伸缩材料、稀土节能电机、稀土资源再利用新技术以及稀土催化剂等高新技术产品开发。

  2、钨及含钨材料关键技术:超细钨粉、优质硬质合金、耐热抗震特种钨丝、钨基触头材料、钨电极材料、钨—铜合金、高比重合金等新产品开发;纳米WO3材料、ZrW2O8热致收缩材料、WS2 润滑材料、WO3气敏材料、WO3纳米薄膜变色材料、含钨精细化学品材料等相关技术。

  3、其他有色金属新材料关键技术:钴、锡、铅、锌等金属新产品的开发;超高纯金属材料、高温合金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材料、耐蚀耐磨抗氧化新材料、纳米金属粉末材料、金属纤维材料、贮氢材料、表面改性材料等新材料等相关技术。

  4、赣南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利用我市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优势,研究生物工程药物及新制剂、特色中成药、兽药、生物农药、转基因动植物为重点的生物技术产品、新型高效酶制剂等关键技术。

  5、新药研究开发及优势药品升级换代关键技术:抗肝癌转移因子,重组胸腺肽等新产品开发;生物制剂P--转移因子口服液、阿奇霉素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九华栓剂、山香园片、龙胆止喘片、香胃片、千喜片和通脉降脂片等产品升级关键技术。

  6、生物工程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关键技术。

  7、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先进制造关键技术:轿车变速器、高档商用车变速器、高档次摩托车齿轮、环保节能型汽车及摩托车零部件等新产品开发;高精密度数控DC加工技术、精密成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的应用。

  8、水电发电成套设备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特种铸造技术、CAD、CIMS、自动频率控制FCC、自动频幅控制FMC技术等。

  9、新型通用专用机械设备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石化工业特种介质、工业气体、大型工艺压缩机、机电一体化控制机组、高效磁选机等新产品开发;CAD、CIMS、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10、畜禽及水产食品现代加工新技术:保鲜技术、冷冻技术、包装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制成品调味技术、综合利用技术、环保技术、肉类成套机械加工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11、果品加工新技术: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果汁果酱加工技术;水果罐藏品、水果糖制品、水果干制品、果汁、水果速冻制品以及果酒、甜菊肽等各类制品的加工技术等。

  12、饮料加工新工艺:白酒、啤酒、乳品、茶饮料、碳酸饮料、矿泉水等产品升级换代关键技术。

  15、制造业信息化:MRPII/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需链管理SCM等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流程制造行业典型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分布式集成控制、管控集成等生产过程自动化关键技术;制造业企业实施内部设计、管理、控制系统的CIMS工程等。

  16、软件系统开发:工业软件系统、社会信息化软件系统、网络软件系统等开发技术。

  17、现代服务业信息化:数字城市、GIS、物流、电子商务、智能社区等技术。

  18、赣南脐橙生态种植关键技术、水果种植及产业化关键技术:脐橙优良新品种选育、配方施肥、危害性病虫害的防治、提早着色、延时采收、节本丰产等关键技术;甜柚、蜜桔、南酸枣、柿子、板栗、西瓜、桃、李、梅、葡萄、猕猴桃、银杏等种植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扶植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

  19、绿色大米等种植关键技术:绿色大米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及选育技术、无公害化种植技术、生物防止病虫害技术、测土施肥技术。

  20、花卉苗木选育种植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壮苗技术、起垄盖膜、测土配方施肥、脱毒组培、离体快繁、质量监控、原种繁育工厂化生产等9游会体育。

  21、特色经济农作物种植及产业化:特色蔬菜、高山蔬菜、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森林蔬菜、蔬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烟叶、白莲、甜玉米、西瓜、油茶、蚕桑、茶叶、甘蔗、中药材、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关键技术。

  22、畜禽及水产养殖关键技术:生猪、三黄鸡、灰鹅、麻鸭、奶牛、肉牛、肉羊、鳗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鮰、红鲤、生态甲鱼及“四大家鱼”等养殖技术。

  23、乡土特色树木、速生丰产林及产业化:造纸、家具、林产化工用材林等速生丰产关键技术;乡土特色树种选育、改良等林业生物工程技术;树种组培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树种快繁技术;非木质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

  24、林产化工关键技术:松香电子化学品、表面活性剂、食品级松香酯、香料、香精、氢化松香、油墨树脂、道路涂料、造纸胶料等及环保炭、载体炭、炼金炭、纤维活性炭、茶油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关键技术。

  25、竹木及竹木产业综合开发利用: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等结构型、功能型各类人造板、微薄木、装饰纸、PVC贴面板深加工人造板、高档竹木家具、复膜竹胶合板模板、车船用集装箱、精致竹木雕工艺品等关键技术。

  26、现代纺织、制鞋技术:CAD、CAI、连续纺和服装后整理、先进制鞋技术、环保新技术等的应用。

  27、先进造纸技术:克重、高强度的高档新闻纸、胶印书刊纸、信息用纸、商品包装装潢用纸和纸板、涂布纸及中高档生活用纸等关键技术。

  28、节能环保新型建材开发:节能、环保、高强、轻质新型墙材、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商品混凝土及水泥制品等关键技术。

  29、氟化工产业关键技术:氢氟酸、绿色制冷剂、氟塑料、氟化盐等氟深加工技术及环保技术。

  30、盐化工及其关键技术 :低能耗合成氨生产新工艺技术,低盐重质纯碱技术,粒状氯化铵技术,氯碱离子膜电槽生产新工艺技术,液态烧碱生产小苏打新工艺技术,氯化丁基橡胶技术,高浓度复混肥、无公害蔬菜专用肥技术,氯代烃及其应用技术,饲料添加剂等专用精细化学品技术,橡塑助剂、特种溶剂技术,农药乳化剂技术,品种盐、医用盐、保健盐技术,大型化真空制盐成套技术。

  31、农村生态能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桔杆汽化工程技术推广、太阳能利用等。

  32、工业节能降耗及环保新技术:能源替代技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环保技术再生能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

  33、优势矿产资源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先进找矿技术、数字矿山技术、高效开采技术、绿色矿山技术、矿区复垦技术、残矿区植被恢复技术、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等。

  34、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水体、大气、植被等自然生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退化系统的综合整治。

  35、赣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生物基因库、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动植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生物标本等资源的搜集、保藏和安全保护;生物安全等。

  36、人口素质与计划生育: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计划生育关键技术;优生优育技术;重大出生缺陷及生殖健康疾病研究等。

  37、公共卫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及预警系统;环境卫生安全技术;食品卫生监控;职业健康危害因素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设;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等。

  38、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城镇体系研究;城市景观、色彩规划;数字化城市管理;综合交通体系研究等。

  39、自然灾害防治:农业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预报;重大事故预警、防范与应急救援;城市农业与工业、安全保障与重大风险防范等。

  40、社会治安管理与安全防范:刑事司法与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动态社会治安管理与安全防范技术等。

  41、政府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软科学研究;政府行为研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研究等。

  42、地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脐橙、稀土、钨等优势产业地方重要技术标准制订等。

  主要目标: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进行多学科、跨部门、综合深入进行前期软硬科学调查论证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建设3-5个不同研究领域、不同专长、跨部门、跨单位官学研紧密结合的科学决策支撑研究平台,成为市委、市府的思想库和参谋部。

  以江西理工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核心,联合驻市高校的相关研究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科学、政策研究等部门的研究力量,以研究项目为纽带,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引市内外各方人才,共同打造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大平台,使之成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主要支撑平台之一。

  以研究项目为纽带,联合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科技局、城市规划建设局、城市管理局、驻市高校、科研设计单位及社会各界有关专业人士,并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共同打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综合研究平台,使之成为市委市政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决策的主要支撑平台之一,把赣州中心城区及各县(市、区)所在城区做强、做大、做美,建设和谐赣州。

  以研究项目为纽带,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市文化局、旅游局、驻市高校、形象策划单位、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有关专业人士,并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共同打造城市形象策划综合研究平台,使之成为市委市政府城市形象管理决策的主要支撑平台之一,提升赣州的美誉度,把赣州市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为赣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主要目标:围绕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非金属矿及新材料、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轻纺工业、电子电器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及光伏产业等其他新兴产业领域,加强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率先发展新材料产业,为使稀土、钨、氟盐化工成为年均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三大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增加值提高到3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20%。

  设立“赣州市高新技术创新专项计划”,突破制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技术瓶颈。全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项目,并重点推荐申请国家及省各类高新技术资助计划,对申报成功的项目,“赣州市高新技术创新专项计划”给予一定的配套资助。

  “赣州市高新技术创新专项计划”分引进、消化、推广、创新四个层次予以资助,主要覆盖以下方面:

  ——有色冶金及新材料领域重点抓好先进探矿技术、复杂高效采矿技术、安全通风技术、高效选矿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原地浸矿技术、环境保护技术、数字矿山技术、高纯金属分离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大型电解槽技术、真空冶金技术、粉末冶金技术、湿法冶金技术、生物冶金技术、技术新材料制备技术等的引进、消化、推广、创新。加大对超高纯金属材料、耐蚀耐磨抗氧化新材料、纳米金属粉末材料、金属纤维材料、表面改性材料等新材料研究开发。

  ——氟盐化工:围绕氟盐化工产业关键技术如氢氟酸、绿色制冷剂、氟塑料、氟化盐等氟深加工技术及环保技术进行研究开发。

  ——机电制造:重点围绕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新型大中型水轮发电机组、通用及专用压缩机、机电一体化控制机组等进行技术创新。重点抓好高精密度数控(DC)技术、精密成型技术、特种铸造技术、CAD、CIMS、自动频率控制(FCC)、自动频幅控制(FMC),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的应用引进、消化、推广、创新。

  ——电子信息:围绕机械电子、通信电子、软件、现代信息服务等产业,重点抓好微电子技术、数字通讯交换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智能技术等的引进、消化、推广、创新。

  ——食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卷烟、酿酒、饮料、乳品、畜禽、粮食、果蔬等食品加工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重点抓好保鲜技术、发酵技术、调味技术、重组技术、营养功能强化技术、冷冻技术、包装技术、质量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杀菌技术、综合利用技术、环保技术、肉类成套机械加工技术等先进食品加工技术的引进、消化、推广、创新。

  ——非金属新材料:围绕节能、环保、高强、轻质新型建材,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应用。 重点抓好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技术、新型建筑材料技术、绿色环保技术、水泥超细磨技术、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安全防尘技术、节能降耗等技术的引进、消化、推广、创新。

  ——轻纺产业:围绕造纸、印刷、林化工、竹业加工、纺织、制鞋等产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应用。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领域:充分利用我市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优势,重点围绕新型中药、生物工程药物及新制剂、新型功能食品、医药新制剂和以生物农药、转基因动植物重点抓好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中药制剂技术、提取与制备技术、提纯分离技术、制药压片技术等的引进、消化、推广、创新。

  ——光伏产业:围绕光伏发电、光伏电池、太阳能光伏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

  按照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的要求,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优先加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在园区内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使其成为技术密集的高新产业研发基地。

  在我市大学集中地区周边,规划建设“赣州大学科技园”,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和本地高校共同参与进入“赣州大学科技园”,在大学科技园内建设高科技研发机构和高新产业,鼓励高校科技人员进园科技创业。

  ——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研发平台:联合赣州市有色金属及新材料行业主要企业的企业技术中心、江西理工大学、江西有色金属研究院等的研究院所,采用战略合作、项目合作、虚拟组织、实体整合等多种形式,构建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大平台。到2010年,形成南方离子型稀土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南方稀土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有色金属分析检测中心、南方稀土应用工程中心,江西省钨业工程中心、江西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矿业重点实验室等七个国家、省级中心(实验室)的格局。

  ——机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以机电行业主要企业的技术中心和有关大学及科研院所联合建设机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到2010年,建成江西矿冶机电工程研究中心等4 个省级技术中心(实验室)。

  ——生物技术与医药技术创新平台:以该行业主要企业的企业技术中心,与有关高等院校、医药科研单位产学研合作,共建我市生物技术与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建成 2-3个省级技术中心(或实验室)。

  ——其他:在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现代轻纺、食品加工等领域建立一批企业技术中心。

  以制造业为重点,在企业CAD应用工程、CIMS应用示范工程基础上,向推进MRPII/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需链管理(SCM)等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发展。通过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拓展企业应用示范和开展具有前瞻性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三个层面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组建赣州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在20家重点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使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国产软件的应用率达到60%以上。

  主要目标:围绕脐橙、生猪、蔬菜、苗木花卉等四大主导产业和烟叶、黄鸡、草食畜禽、特种水产、毛竹、经济实用林等六大区域特色产业,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新型农业设施与农业工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加工新技术等五大农业新技术,推广适应赣南特点的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4%。

  ——脐橙及果业:以把赣南建成全国最大、世界著名的脐橙主产区,把“赣南脐橙”培育成中国知名品牌为目标,同时积极发展安远甜瓜、寻乌蜜桔、南康甜柚、兴国甜柑、加工柚、全南碰柑等特色果业。重点加强对脐橙及果业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推广、创新。在脐橙良种方面,一是抓好赣州市柑橘科研所自行研究的“脐橙优良单株”选育、“杂柑”新品种选育;二是积极推广引进国外脐橙新品种;开展以脐橙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研究。大力推广脐橙地理标志保护国家强制标准。

  抓好甜柚、特早熟温州蜜柑、加工橙、加工甜柚、南酸枣、柿子、板栗、西瓜、桃、李、梅、葡萄、猕猴桃、银杏优良品种选育、新品种引进及种植关键技术。

  ——畜禽:围绕生猪、三黄鸡、灰鹅、麻鸭、奶牛、肉牛、肉羊等畜禽业,大力推进技术进步。

  以把赣州建成粤、港、澳稳定的优质瘦肉型生猪供应基地为目标,推广生猪养殖先进技术和科学饲养模式。

  积极推广三黄鸡、灰鹅、麻鸭、奶牛、肉牛、肉羊等养殖关键技术和标准化工作。

  ——商品蔬菜:以建设面向沿海发达地区消费市场高品质无公害特色蔬菜基地为目标,重点围绕特色蔬菜、高山蔬菜、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等商品蔬菜产业,加大科技进步力度,加大对优良品种的引进及选育研究。

  ——绿色大米:以建成绿色大米产业为目标,重点围绕绿色大米生产及加工的关键技术,积极研究与推广新技术。

  ——花卉苗木:力争在5年内开发1-2个世界级野生名贵花卉新品种,2-3个国家级野生名贵花卉新品种。重点推广金边瑞香、比利时杜鹃、世界级野生名贵花卉佛红光、国家级野生名贵花卉富贵籽的工厂化生产。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名贵花卉的新品种并相应建立生产示范工程及繁育基地。积极推广新技术、病虫防治技术、温室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生物技术。加大对花卉专用肥料、花卉新品种开发研究。

  ——水产:围绕鳗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鮰、兴国红鲤、生态甲鱼及“四大家鱼”等为主的特色水产和常规水产,积极推广新技术研究开发新品种。推行标准化水产养殖,加强水产品引种、育种中心、良种场、扩繁基地和水产科技示范园的建设。

  ——其它特色农业:围绕发展白莲、甜玉米、油茶、蚕桑、茶叶、甘蔗、中药材、食用菌以及乡土特色树木、工业原料林、竹业等高效经济作物产业,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加强赣南科学院等现有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组建为我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服务的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其成为我市农业自主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

  3、着力推进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化,建立一批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

  以养殖基地、科技示范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为科技进步主要载体,全面示范、带动、辐射、推广农业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在养殖基地、科技示范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将农业科研机构、队伍、项目结合起来。

  到2010年,建立2-3个在全省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果业、花卉苗木、商品蔬菜、特色养殖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领域,每个行业建立3-5个中等规模以上的科技示范基地。

  重点围绕粮、果、菜、畜、禽、花、林等优势领域主要农产品加工,促进其产业技术进步。通过协作攻关,在共性关键技术中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培植科技型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扶持10个大型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强化科技对新农村建设支撑,以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科技致富为重点,深入抓好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工程。全面推进井冈山星火产业带赣南段的建设。配合“农民知识化工程”,通过农业科技协会等形式,开展农村星火计划培训,“十一五”期间培训达到3万人次以上。继续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基层农业科研机构,稳定农技推广队伍,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施科技扶贫致富行动。

  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加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水平,从政府决策支持体系,到社会信息化构建等方面全方位渗透,实施科技支撑工程,让科技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围绕“数字赣州”工程,利用赣州基础测绘数据库、赣州三维仿真与城区信息服务系统,整合市内各部门的同类成果,实行统一规划、信息共享,进行深度二次开发,将这些成果广泛应用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使科技成果发挥最大作用。

  ——以数字赣州项目为核心,初步完成赣州数字化地图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GIS系统等建设,为赣州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地理基础信息支持。开发赣州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桥梁、隧道、高架等基础设施GIS数据库,集成道路监测系统、防汛指挥系统、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等,以整合我市已有的市政管理信息系统。

  ——加快以宽带信息通讯设施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覆盖幅度与密度,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加快实现社会信息化进程。

  ——以数字政务项目为核心,构建赣州政府网络平台,实现网上办公、政务公开、双向互动等功能,转变政府行为模式,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和透明度,增强政府公信力。

  ——以宽带数字网络基础设施为载体,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实现社会信息化。建立教育、物流、三农、商业、医疗、交通等新型信息服务体系。在中心城区内有条件的小区推广数字智能社区工程,构建新型社区智能服务大平台。

  ——加速地质勘探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找矿成功率和储量勘探准确率。推广数字矿山技术,提高矿山设计规划和生产管理水平。强化资源综合回收技术进步,提高矿业资源利用率。推广绿色采矿技术,降低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重点放在优良树种选育研究、速生丰产林关键技术研究、经济果木种植技术研究、林化工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及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水资源利用、保护和水污染控制综合集成技术开发,重点开发耗水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水资源优化调配和特殊水域净化技术,推进节水和污水控制技术产业化。研究应用量大面广、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源、物的无害化管理及治理方案与技术,开发应用工业污染源、造纸废水的防治、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和典型重点工业废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设备,积极防治企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废旧资源利用、清洁生产和节水、节能、节地、节材、节矿“五节”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防治技术。研究、应用短期气候预测预报技术,预报技术,火灾预报、监控和自动扑救技术,旱情等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开展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有关重大问题的科学技术研究,运用GIS技术等高新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设优美赣州。

  ——围绕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推广生态能源、生态住宅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加强公共医疗卫生科学研究,建立公共卫生综合数据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医疗救治资源管理系统等,提高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充分利用科普场馆、宣传媒体、科技示范基地、高新技术园区、学校等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科学普及网络体系。促进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机结合,促进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普及。

  ——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科技项目资金。加大力度,申请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及专项科学基金计划;申请国家、省级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申请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风险投资、孵化器建设等。组织科技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扶持和产业促进计划项目,拓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资金的资助渠道。

  ——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的科技投入力度,确保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增长,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到2010年,全社会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2%,市级科技三项经费占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 1.8%,县(市、区)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3%,并依法逐年递增。

  设立赣州市政府科学决策支撑工程专项基金、高新技术创新工程专项基金、科技兴农工程专项基金、社会发展科技支撑工程专项基金,为赣州市四大重点科技工程提供财政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对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各县(市9游会体育、区)设立科技创新基金。

  加大对贷款贴息专项计划、条件平台建设资助专项、专利资助专项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合作计划基金等的资金支持;加大奖励力度,设立特别贡献奖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采取明确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及政府采购等措施,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鼓励科技信贷、风险投资、民间资本、国际风险投资业涉足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探索建立有效的科技担保机制,为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重点扶持和推进一批科技投融资机构的发展壮大,形成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资模式。尽快启动运作政府投入为主体的赣州市科技创业投资公司。

  ——创新科技管理协调新机制。充分发挥市级科技部门的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法,在科技规划落实、科技园区建设、科技平台建设、科普网络建设、重大项目攻关等方面,强化组织协调。加强对县(市、区)科技发展的指导协调,围绕我市10个重点领域42个关键技术群,建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库。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模式。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使科技真正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立区域内产学研科技合作新机制。围绕主导工业产业和现代农业以及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科技攻关项目,联合区域内骨干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采取战略合作、项目合作、虚拟组织、实体整合等形式,开展产学研科技攻关,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机制。

  ——建立科技合作开放新机制。积极发展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的科技合作交流,将科技合作与国际援助、招商引资、技术引进结合。重点选择若干领域加强与国际著名创新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来我市创办研究机构或创新中心。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贸易与国外企业开展国际技术创新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发达地区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国际化程度。

  ——建立全民科技创业新机制。鼓励全市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科技人员和其他人员,在本市专职创办、领办、租赁和承包科技企业。鼓励科技人员领办科技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吸纳民间资金转化为民营科技企业。鼓励企业、事业和个人以合法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等技术成果,向民营科技企业投资入股。政府科技攻关项目向全民招标开放。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的建设,强化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科技人员及中介机构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加快科技孵化器、中试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的建设。建设“赣州大学科技园”;建设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

  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建立一批公共科技条件平台,使其成为提供科研基础条件、设计重大创新课题、承担科技攻关任务、实施科技成果推广、锻炼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科技文献资源及科学数据共建共享平台。建立以市科技信息中心为核心、市直科研院所和江西理工大学图书馆、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等为依托的共建共享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与国家、省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引进国家科技图书文献镜像系统,逐步建立各类文献二次统一检索体系;以科技商机网为载体,建设宽带专用网,形成数据、信息的无障碍传递;以门户网站为窗口,统一对外开展各类文献服务。

  打破条块分割,整合集成相关单位、部门、行业、地区长期持续积累的科学研究、科学测试、科学监测、科学观察、科技普查、科技统计以及市科技计划项目数据等基础数据资源,进行整理和建库,形成完备的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

  ——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整合赣州市大型仪器设备资源,进行开放共享和系统优化,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最大程度地降低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的成本,促进区域科技的整体发展,形成区域实验与分析检测中心。

  ——科技成果共享服务平台。搭建以赣州科技商机网网上技术市场为核心,以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为依托的科技成果共享市场体系和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有效集成全市专利等知识产权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设和二次开发、利用。构建我市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开发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和战略评价、分析系统,加快知识产权的产出、转化、应用和扩散,搭建服务便捷、准确、优质、规范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 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赣州市地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成果,整合技术标准研究和验证资源,开展农业、能源、环境、公共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公益性技术标准研究,开展六大主导工业产业和农业等领域的重要标准研究;开展与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工作相关技术标准的支撑性研究,提高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技术标准研究和服务能力。

  2、构建产业创新平台。为我市主要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提供公共科技服务和创新载体,促进人才、技术和科研设施等科技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主要建设以下平台: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机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生物技术与医药技术创新平台、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平台、现代食品技术创新平台、现代轻纺技术创新平台、新型建材技术创新平台、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平台。

  3、建立高级咨询中介服务平台。围绕政府、投资者、企业需要,建立一系列政策研究、项目评估、管理咨询、会计税务、出口报关、人才引进等高级专业咨询中介服务平台。

  以江西理工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核心,联合驻市高校的相关研究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市里社会科学、政策研究等部门共同组建。

  以研究项目为纽带,联合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科技局、城市规划建设局、城市管理局、驻市高校、科研设计单位及社会各界有关专业人士虚拟组建。

  以研究项目为纽带,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市文化局、旅游局、驻市高校、形象策划单位、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有关专业人士虚拟组建。

  到2010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达到140亿元。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创新机构为支撑,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使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支柱产业的生力军。

  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指导,制订一系列鼓励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对民营科技企业实行地方财政奖励扶持办法,在税收、融资、担保、上市等方面予以优惠。在中小企业创新专项基金中安排一定数量资金专用于民营科技企业创新项目。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权转让、收购兼并、上市、发行债务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扶持一批成长型高科技企业快速发展。

  办好章贡区沙河、龙南、信丰3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园区功能配置,以民营科技园为基地吸引民营科技企业聚集。支持有条件的民营科技园申报国家、省级民营科技园。

  引导高素质企业家和创新技术人才向民营科技企业聚集,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民营科技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联合攻关。大力培植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咨询服务。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加快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

  1、通过政策引导,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型招商引资项目为牵引,引进一批我市重点产业和重要技术领域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重量级科技型企业家,积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赣州创新创业,并带动各类配套人才的聚集。

  2、通过各类科技项目的实施,加强对中青年行业技术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重点发展产业和领域,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中青年行业技术和学科带头人。

  3、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并重点解决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专门人才的需求矛盾。

  4、通过制定有效的科技创新评价政策、分配政策、保障政策和奖励政策,不断健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改变赣州市的科技人才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现状,着力解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偏低的问题,支持企业成为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吸纳的主体。

  5、在优势产业中率先建立一批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围绕我市重点领域和重大攻关项目,吸引相关领域的博士后聚集攻关。

  6、充分发挥各种专家组织的作用,使其成为科技人才联谊、交流和合作的纽带。

  7、充分发挥驻市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鼓励高校科技人才走出校门,与企业联合进行科技攻关;鼓励高校科技人员自主创业。

  构建新型技术标准运行机制,研制优势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先进技术标准示范产品及示范企业,建立国内外贸易技术标准预警机制,完善技术标准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技术标准信息体系,开发各类技术标准数据库。

  建立完善的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中介组织为桥梁、以政府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为支撑的技术标准研究、制定、推广体系,探索出一套符合赣州市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制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脐橙、“猪—沼—果”、稀土及钨制品等行业标准并使其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标准;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行业(产品)要全面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增长平均达到15%,全市专利授权量年增长10%。争取5家以上企业列为全省专利工作示范企业,新技术领域的重大专利技术60%以上得到实施,30%以上形成产业。

  对符合赣州市经济发展方向的,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发明创造,在引进、实施时,给予一定优惠,并给予专项资金扶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创办专利孵化器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吸引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者进入孵化器创业发展。

  强化执法工作管理和监督,依法查处假冒他人专利等行为,及时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

  加大对重点产业如有色金属、稀土产业的专利策略研究。充分运用专利制度的促进和保护功能,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优势,实现新材料工业的跳跃式发展。

  提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增强抓科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将县(市、区)年度科技投入和科技工作绩效考核与党政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挂钩,建立“决策目标、执行责任、监督考核”三位一体的责任考核体系。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制定配套政策,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时发现和解决科技发展中的问题,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科技执法和科技工作视察;建立健全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与科技统计公报制度,依靠全社会共同推进科技工作;搞好科技进步宏观指导和调控,建立重大科技决策专家咨询审议会制度,促进行政民主科学决策。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市属科研机构改革的有关部署,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对赣南科学院等市属科研机构的改革,加快整合力度,深化机制转变,使其责权利到位,充分激发其活力,真正发挥其作用。

  2、制订和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社会事业科技支撑的产业与技术政策。

  4、根据江西省“十一五”期间出台的各项科技政策法规,配套出台适应我市市情的相关政策法规。

  未来十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的新跨越,使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全省科技创新水平。

  根据以上精神,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粗略勾画我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宏观的、纲要性规划。

  预计到2020年,赣州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指标和科技综合实力在全省排位前移,力争前列。

  ——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区域自主科技创新体系。到2020年,形成以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民营科技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在所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中建立内部技术开发机构;采用与科研院所共建的方式,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建成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公共科技基础平台、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服务机构、科技评估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

  ——增大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到2020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 60% ,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4% ,工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提高到56%。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到2020年,全社会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9游会体育,市级科技三项经费占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 2.1%,各县(市、区)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6%,并依法逐年递增。

  ——迅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率先发展新材料产业,为使稀土、钨、氟化工成为年均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三大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30%。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位居全省前列。到2020年,全市每个支柱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创新机构为支撑,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成为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支柱产业的生力军。

  ——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到2020年,建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市建立一批在全省具有领先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粮食、果业、商品蔬菜、养殖、花卉苗木、烟叶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领域,每个行业建立一批中等规模以上的科技示范基地,建成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科技示范龙头企业。

  ——显著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到2020年,专利申请量增长平均达到20%,全市专利授权量年增长10%。以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成果为依托,形成本地新兴高科技产业。

  ——建立一支适应区域自主创新需要的科技队伍。全市专业科技人员比例和结构趋于合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重提高到20%,显著增强其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比例。

  ——加快信息化进程步伐。到2020年,全市城镇区域信息化水平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建成“数字赣州”工程。

  -——进一步改善科技事业发展环境。形成区域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项目组织、成果转化等新机制;制定和完善进一步加强科技领导、促进科技体制改革、鼓励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建设创新型赣州奠定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

  抄送:市委,市纪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市委各部门,赣州军分区,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群众团体,新闻单位。